清净剂“污染”了消费市场

  “最近发生的清净剂之争,反映出一些部门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的不成熟,以及我们国家在政策和标准方面的缺失。此外,清净剂知识不够普及,也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一位人士对记者深表遗憾地说。
  通过采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环保总局及石油部门的专家,记者了解到,燃油清净剂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光明,但由于国家标准、政策方面的缺失,加上企业之间的利益行为,导致了相关部门与企业间矛盾的产生,也为消费者正确选择产品留下了盲区。
  个别企业利用过期文件误导消费者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汽、柴油清净剂中,有几种品牌是通过国家一些部委或地方政府部门推荐的。
  然而,某些清净剂厂家出于企业的自身利益,没有向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全面客观地介绍国内外清净剂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本企业产品所处的技术水平和品质,形成了误导。于是,就出现了某清净剂生产企业王先生给我们介绍的如下这种现象。
  “国家有些部委或地方政府部门不明真相,为某些品牌专门下发推荐文件,这些企业再利用国家或政府下发的这些红头文件,强制石油、石化成品油销售企业使用他们的产品,限制其他高品质清净剂进入市场。这对我们来说十分不公平。”
  对这种作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种推荐并不具有强制性。据他介绍,1999年,曾有几种燃油清净剂列入过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计划,当时由于国内还没有测试汽油清净剂性能标准的台架试验,只能依据一些行车试验数据作为推荐依据,且有效期只有3年,现已失效。就此,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在今年3月30日专门发布公告,要求各地各单位不得采用强制措施,对清净剂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进行推广。
  从2001年后,国家环保总局再未受理过任何车用燃油清净剂产品的评审和推荐。“但这并不是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其他品牌的汽油清净剂都不好,近几年,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品牌、高品质的汽油清净剂。”这位负责人说。
  这位人士还表示,一些清净剂生产企业利用国内一些汽车检测部门出具的行车试验报告作为市场推荐依据,这种行车试验很难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也不具有权威性。
  一些企业打高科技招牌诱惑消费者
  据调查,国内多数汽车消费者对燃油清净剂知之甚少,一部分消费者以为“清净剂”就是家庭中常用的“清洁剂”、“洗涤灵”。消费者一是不了解清净剂是什么,对汽车发动机、汽柴油品质和汽车尾气排放有什么作用;二是不清楚对汽油清净剂质量依据什么评定;三是不知道如何通过一些简便方法,鉴别什么是有效的清净剂。
  有的企业在宣传自己的清净剂产品时,往往将一般消费者难以理解的现代高科技和高节油率等名词,与自己的产品联系在一定。如有的厂家,给自己的产品披上纳米技术、微爆理论、共晶滚球、核磁共振等外衣,有的厂家声称自己生产的清净剂可节油15%~30%,甚至更多等。
  对此,国内一些汽车发动机专家和油品专家都不以为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说:“且不说这些高科技理论目前使用的范围有多大,就算能用于燃油清净剂,也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试验和产业化过程,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成熟地投入产业化。”
  据石油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消费车用汽油约4000万吨,如果加入一点儿清净剂就能节油15%~30%,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约600万~1200万吨汽油。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数字,可以说几乎没有可能。
  国家缺少相关标准约束企业行为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燃油清净剂有几十个品牌,国家虽然建立了汽油清净性的评定手段和检测方法,但清净剂的技术标准还未出台。因此对清净剂的质量评定和推荐方法众说纷纭。
  “要鉴定和评价汽、柴油的清净剂质量,目前较公正和可靠的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模拟和发动机台架试验,其中关键是清净性能的评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品业人士说。
  据介绍,这个标准类似于世界公认的美国石油学会(API)汽车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标准。按API的标准,只有全面通过它的各种发动机台架试验,才能说明该油达到了某种等级性能水平。如国内长城、昆仑和统一发动机润滑油,都通过了API先进水平等级的质量认证。
  专家说,国际上权威评定汽油清净性的试验方法有两个:一是欧洲的CECF-20-A-98台架试验或美国的ASTMD6201-99台架试验;二是美国的ASTMD6241-99孔式燃料喷嘴堵塞(PFI)试验。2002年,我国刚刚引进了欧美的汽油清净剂标准试验台架,并完全等效采用其标准试验方法。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人士透露,汽油清净剂的国家技术标准正在待批中,经过反复斟酌定稿的汽油清净剂国家标准,不久即将出台。这将给国内汽油清净剂市场建立一个严格的产品标准,混乱的车用燃油清净剂市场也将很快得到净化。

http://www.peopledaily.co.jp/GB/paper1668/13472/1206968.html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