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号汽油缺标准无法可依 产销红火背后隐患多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3月28日 14:05 南方日报

 

  大部分加油站都在源源不断地提供、车主们用了多年的97号汽油,却没有国家标准?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但经过记者近半个月的调查了解,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广东(惠州)石油产品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江生告诉记者,在多次承担省内汽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任务后,他发现,高标号97号汽油的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判定工作,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双双缺失

  今年2月13日,本报汽车版一篇《部分加油站质劣量少双重陷阱》的报道出街后,记者在随同省质技监局稽查总队到各地加油站进行执法检查时,已多次发现这篇报道长时间摆在不少加油站负责人的办公桌上。

  而肇庆一个中石化属下加油站的负责人更是对记者提出了新的问题:目前加油站油品的合格率,实际上可能还低于记者从有关部门获得的数据。他说,汽油标号即其辛烷值,有的技术人员往往只是按标准燃料为参照物,没有剔除掉对辛烷值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为添加的抗爆剂的作用,只有对芳烃、苯等7项指标全面检测,才能准确地知道所涉汽油是不是存在以低标号充当高标号、是不是合格汽油。

  而且据他了解,目前并没有97号汽油的国家标准,在检查中就必然存在漏洞。

  其后,记者在省质技监局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进行查找后,果然发现在国家标准目录总汇中,没有这项国家标准。进一步了解,1989年《车用汽油》国家标准中有97标号,而1991年原石油化工部的《无铅汽油》标准将我国无铅汽油限定为90、93、95三个标号,1999年颁发的《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再次明确了这三个标号,而97号汽油自此已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消失。

  强劲需求致产销红火

  那么,为什么97号汽油在国家标准中被取消?为什么加油站和车主都热衷于用97号汽油?

  马江生说,上世纪80年代的97号等高标号汽油,是依靠在汽油中加入大量四乙基铅抗爆剂而获得的,而考虑到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危害,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汽油中铅的含量,所以将标号限定在90、93和95号,1994年,国家普通含铅汽油标准甚至将标号限定在90-92号,2000年更是宣布停止生产有铅汽油。

  与标准无关而与车主有关的一个观点是,汽车使用什么牌号的汽油,与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高低有直接关系,并非是牌号越高越好。低压缩比发动机的汽车盲目使用高标号汽油,虽可避免发动机发生爆震,但会改变点火时间,造成汽缸内积炭增加,长期使用反而会减短发动机寿命。广州有车主为此做过对比试验,发觉在君威上用90号汽油反倒比97号效果好。

  当然,随着国内车市的火爆,车主手中也有了大量高压缩比的汽车,而由于汽油售价是与牌号挂钩的,97号汽油目前的生产与销售已越来越红火。

  应该指出的是,中石化、广石化两大集团的生产企业一直在开发研制无铅的97号汽油,今后更将以此作为拓展市场的重点,广州石化总厂、茂名石化公司自2000年起均以企业标准生产这个牌号,按全国汽油销售量5000万吨粗计,97号汽油的产销量、需求量已达每年500万吨左右。

  进口车事故官司中屡授人话柄

  在实际的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中,相关机构有的按照只适用于90、93、95号汽油的《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来对97号进行检测,这严格说来,容易让被检测者找到漏洞。

  而有的按标准化法的条文解释以企业标准来检测,省质技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杨元生说,企业标准是调整生产行为的,严格说来,也不能将97号汽油的企业标准用到作为销售者的加油站上来。企业标准相当于一种民事担保,但如果销售企业将本合乎标准的产品掺入其它东西,生产企业是无法担保的。

  而且,两种标准之间也存在差异,到底是就高还是就低、到底是正判还是误判,目前争议还有不少。比如说,按广州石化总厂的企业标准,97号汽油实际胶质每100 ml不能大于4mg,而《车用无铅汽油》规定,90、93、95号车用无铅汽油实际胶质每100 ml不能大于5mg,到底以何为准呢?

  据了解,目前对此的执法,基本上依据的最终还是《产品质量法》和打假条例中有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条款,但对于技术指标复杂的汽油而言,一些专家认为,还是稍微显得宽泛了。

  这种标准缺失的后果,不仅仅表现在质量监督和执法中,这几年发生的几起进口名车事故官司中,就有国外厂商以此为借口辩称,车祸是因为国内车主使用的汽油存在问题、不符合标准而造成的,与其产品质量无关。

  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已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杨元生说,与南方盛行90、97号不同,北方油站提供的多为93、98号汽油,而北京也已有专家提出,要为高标号的98号汽油建立国家标准了。

  但是他说,这还要看国家对标准制定进程的实际安排,我国的标准并不是无限度拔高的,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消费环境、技术水平、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来定。(本报记者陈向阳)